第(3/3)頁 只不過,這種情況才是正常的——大明的天才多的是,但是指望每次科舉都能網羅到幾個,還是有點兒扯蛋了。 無聊之下,崇禎皇帝干脆再一次跑到了皇家學院。 在崇禎皇帝的心里,皇家學院的重要性甚至于不比京城差到哪兒去,就算是跟《永樂大典》比起來,也是相差無幾了。 《永樂大典》是世間獨此一份,只有多印出幾份來,自己才能放心。 至于京城,崇禎皇帝可以毫不夸張的說一句,自己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大明的京城所在! 到了皇家學院之后,崇禎皇帝發現自己來的還是有些早了——皇家學院也沒有什么驚喜給自己。 其實跟人才的事兒一樣,當崇禎皇帝腦子里的那點兒東西都掏空了之后,剩下的也就是提要求,然后皇家學院想辦法,或者針對之前的那些技術慢慢改進,至于說突然間的爆發,基本上也不太可能。 倒是那些被搞去研究電的,后來又死了好幾個后,這些家伙們也學精了——先拿著蠻子們去實驗。 倒是崇禎皇帝沒有抱太大希望的農學院和醫學院,算是給了崇禎皇帝一點兒不大不小的驚喜。 農學院現在的扛把子是陳足奇,這家伙的腦回路一直就很清奇——自從被崇禎皇帝在陜西給救下來之后,這家伙就滿門心思的琢磨著雜交糧食的事兒。 托了鄭芝龍和唐王那些家伙的福,問題不斷的在搜索各種各樣的種子送回大明。 雖然很多種子基本上是沒有什么鳥用的,甚至于試種過之后發現麻煩不少,但是也有很多是有些用處的。 最起碼陳足奇就通過種子雜交的手法,把水稻的產量提高到了四石還要多一些的程度。 如果說四石這個單位不好理解的話,換算成四百公斤是不是好理解了?或者說八百斤這個單位? 從原本的三百多公斤提高到四百公斤,雖然看著數量只有少少的幾十公斤差距,可是想想這是畝產單位,一切就變得很不同了。 大明現在究竟有多少可種植稻子的土地,別說是崇禎皇帝了,估計身為戶部尚書的郭允厚也不一定能記得住。 但是無所謂,只要知道大明的土地足夠多,這幾十斤的差距已經足夠養更多的百姓就行了! 就連小麥的產量也有了提高,雖然畝產只是單純的提高了一百多斤。 至于說兩季稻和三季稻什么的,還在實驗階段,暫時沒有什么成果,這個也急不得。 令崇禎皇帝心中不爽的是陳足奇這家伙明顯在憋大招——多了這幾十公斤的產量,這家伙都沒有上報的意思,準備等旱稻的產量一起解決后再上報! 如果不是崇禎皇帝恰好想起來這個農學院,估計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等到他陳足奇的消息。 畢竟農作物的實驗跟其他的東西不一樣,一年能實驗的時間總共就那么多。 就算是用來實驗的土地多一點兒,總不能把京城外的土地都劃給他陳足奇做實驗吧? 也正是因為如此,自從陜西把陳足奇帶回京城皇家學院足足有十多年的時間,崇禎皇帝都沒有催促過他的進展,只是保證了要錢給錢,要人給人,更是命錦衣衛暗中搜羅著海外的作物種子。 想不到今天就憋出來這么個大招。 至于醫學院帶來的消息就更加的喜人了——簡單的小手術是沒啥太大的問題了。 拿著大量的蠻子練手之后,皇家學院已經宣告可以進行通過手術手段來解決腸癰的問題了! 腸癰這玩意在后世叫什么,崇禎皇帝感覺應該是闌尾炎一類,算是個不痛不癢的小毛病,切了就行。 可是在大明,這玩意的致死率可是高的很! 如今醫學院能解決掉這個問題,就已經說明大明朝可以進行一些簡單的小手術! 只要慢慢的發展下去,以后早晚能解決更多的問題! 得到兩個好消息的崇禎皇帝心中高興,干脆吩咐王承恩準備了大量的賞賜給皇家學院后才回到宮中。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