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反正該投入的成本不管有沒有利潤都得投入,倒不如現(xiàn)在先用低價吸引各行各業(yè)的目光投向鐵路,等以后真正的擴大了規(guī)模之后,再考慮提價也不遲。 不僅如此,隨著皇家學院進一步的研究,成本價格會不會進一步降低?速度會不會進一步提高? 答案是肯定的,皇家學院最新弄出來的車頭,運載能力和速度比最初一代的車頭提高了足足一倍有余,而價格卻僅僅是持平,甚至于還要低一些。 隨著速度的進一步加快和成本的進一步降低,可是預(yù)見的是,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火車這種出行工具。 同時也意味著鐵道部可以收到更多的銀子,讓鐵路修建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并且可以拿出更多的銀子砸給皇家學院,讓他們?nèi)パ芯扛旄〉能囶^。 這幾乎就是好幾方都能得到好處的事情——就連國庫,都能從中收到鐵道部的稅,崇禎皇帝的內(nèi)帑也可以更充盈一些。 看完洪承疇的奏章之后,崇禎皇帝也不得不承認,古人比后世的人所差的,也僅僅是眼界,而不是眼光和智商。 洪承疇就清楚的認識到了鐵路這種東西真正的優(yōu)勢之所在,也清楚的認識到了這玩意該通過什么樣兒的方式來良性發(fā)展。 那些穿越過后就把古人當二傻子的穿越客是怎么活下來的?更別說一個個還混的西裝革履風生水起,難道這些人真的靠主角光環(huán)就能包打天下? 太他娘的神奇了!這種光環(huán)給朕來幾個,朕有的是銀子! 搖了搖腦袋,把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甩出腦海之后,崇禎皇帝最終決定就依著洪承疇的奏章辦,先把價格定的比馬車的價格低上兩倍,至于以后的事情,等以后再說好了。 至于說因為火車的大力發(fā)展而失業(yè)的馬車行,崇禎皇帝倒沒怎么擔心——馬車干不成了,別的活計照樣也能干。 若是光考慮著火車的影響便一推再推,那得等到哪年才能把鐵路給發(fā)展起來? 沒有了鐵路,自己打下來的地盤再大有個屁用?當真人家老劉家和老李家的地盤不夠大怎么著? 不是不想搞下更大的地盤,而是搞下來之后沒辦法做到有效的統(tǒng)治——有效統(tǒng)治,不僅僅是百姓數(shù)量不足的原因,最重要的就是交通問題。 百姓數(shù)量不足,可以移民,換成誰來當這個皇帝都一樣,多花些銀子的事兒,就算是銀子不行了,還有刀子呢。 問題在于,就算是百姓夠多,剛打下來的地盤一旦鬧出來什么亂子,大軍沒辦法及時的直到平亂,這才是問題的關(guān)鍵之所在,就跟安南一樣。 朱瞻基不知道徹底占領(lǐng)安南后能給大明帶來多少好處? 別傻了,身為朱老四一手培養(yǎng)起來的繼承人,哪怕是沒有方醒那個bug的存在,朱瞻基一樣知道安南的重要性。 大軍撤了,安南人作亂,大軍不撤,就得消耗物資——操蛋的是,往安南運送物資的成本,比物資本身的成本還要高! 包括老劉家和老李家的那幾個硬茬子皇帝打下來的江山也是一樣,比如李白的出生地蔥嶺,比如王玄策借女婿們平下來的阿三,再比如大宛和中亞地區(qū)等等。 其實都一樣,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物資和兵力的輸送速度,而不是那些皇帝和朝堂真的想要放棄這些地方。 別扯什么占據(jù)了中原之后就滿足了一類的屁話——事實上,別管是皇帝還是大臣,哪怕是換成個七品縣令都知道打下來一塊地盤能帶來多少的好處! 武將勛貴們撈軍功發(fā)財,文官體系同樣也會看著突然之間多出來的空缺流口水——難道還有天朝百姓種不出來東西的土地? 哪怕是到了崇禎朝也是一樣。 如果不是在兵部的存檔里翻出來了寶船的制造方法,如果不是有了皇家學院弄出來的各種火器和鐵路系統(tǒng),崇禎皇帝就算是打下來大片的土地又能怎么樣? 除非是把所有的土人全部殺光,否則的話,想要長久占領(lǐng)的難度一樣會高到讓人想死——大概相當于聯(lián)合國五大流氓席位爭奪戰(zhàn)之凜冬將至副本的難度。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