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說的人多了,就深信不疑。” 下意識念了這句,中年人出神。 “想不到你有這個見識。” “不敢當,小子也是聽一位買報的客人說的,不過是拾人牙慧。” 中年人點點頭,轉身進去了酒樓。 “先生慢走。” 少年郎等中年人進去酒樓后,然后去下一處賣報紙,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靠著賣報紙原來能為生。 酒樓的雅間里不是別人,正是按察使司的張璉。 “我老早就看到了你出現在街頭,怎么現在從上來。”最好的位置是靠欄桿的區域。 這里不但風景好,也適合說悄悄話。 “買了幾份報紙。” 中年人把報紙放到桌面上。 “又多了個職業啊。” “什么?” “靠著寫故事就能養活自己的職業。” 張璉不感興趣,他急匆匆拉著中年人坐下,慎重的問道:“高兄,你可真想好了?” 中年人名叫高勉,是按察使司的僉事。 高勉平靜的繼續說:“商人不像商人,百姓不像百姓,軍戶不像軍戶。” “如此下去,朝廷制度已同虛設,對國家有大害。” “王臬臺前車之鑒啊。” 張璉提醒道。 高勉聞言沉默了。 連按察使都灰溜溜的離開了北平,何況是自己。 良久。 “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敬佩!” 張璉雙手抱拳。 高勉沒有解釋,張璉根本不理解自己。 …… 少年郎賣完了報紙,把今日報紙的本錢交給了報社。 其實可以明日來交的。 不過少年郎謹慎,害怕哪天不小心掉了錢,所以寧愿多走一趟路,只為了個保險。 然后把掙的錢包好放入懷中,高興的出了城。 在北平城外有一片棚戶區。 以往就有的,不過這些年規模越來越大,早就變得不知擴大了多少倍,大部分是外地來謀生的人。 少年郎把錢交給了母親,得知父親還在外頭干活,就去了父親干活的地方。 在一處團建房區,促進了無數的行業。 有塊堆積了許多木料的工棚。 少年郎踩著厚厚一層的木屑,看到了身上蓋滿黃色木塵的父親,正在刨光一塊木板。 在遠處的地方,已經有兩個做好的木柜子。 少年郎沒有說話,直接拿過鐵鍬,開始清理地面,用了小半個時辰才把已經無法落腳的木屑清理了出去。 木屑被收集了起來,每過幾日會有人統一帶走,每個月給二十文錢,這些木屑會被賣給百姓們,多用作生火的引子。 人的聰明無上限。 總能找到商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