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一二三亖。
很早以前,技術報就發表過來自阿拉伯的數字,還有人寫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舉例胡服騎射,認為發展傳統和吸收外部知識并不沖突。
傳統本身沒有錯。
是當時的時代需求,但是傳統不進步就是錯誤的,只不過錯的是人,而不是傳統本身。
正如中醫是沒有錯的,中醫在古代的成就超過西醫。
錯在人們沒有發展中醫,沒有發展的中醫落后了西醫,而不是中醫是錯的。
而西醫在工業革命時代起一直發展。
因此人們的印象中,西醫是正確的,沒有進步的中醫,跟不上時代,也就讓許多人認為中醫是愚昧的。
用后世的眼光來看古代,那能有多少東西不是錯的呢。
正如西方的宗教一直在發展,以至于改變了人們心中對西方宗教的印象。
乃至后世,繼續發展一百年,后世的觀點在未來也會變成傳統。
那么這個傳統是對是錯,就需要看人們有沒有發展。
剛才年輕的教師,仍然習慣抒寫一二三亖,反倒是覺得抒寫12345很別扭。
這是從小的認知問題。
如果從開始就學習12345,自然就覺得這么寫才更先進。
但如果從開始就學習一二三四五,自然也就覺得這么寫才更好。
“對學校先生的考級行為,將會堅定不移的推動下去,既提高教學水平,也避免濫竽充數?!?
因為不少先生抗拒考級制度,這些抗議整理后,提交到了朱高熾的桌面上。
朱高熾毫不猶豫的做了批復。
“要不要緩一緩?”葛誠擔憂的說道。
朱高熾搖了搖頭,堅定的說:“許多事可以緩,唯獨這件事不能緩。”
“越來越多的人口被吸收進入工業,地方上甚至出現了招不到佃戶的傳聞,引起了許多地主的不滿?!?
“舉辦學校的目的之一,其中有吸收文人,消弱地方話語權的作用,現在不少文人不滿,豈不是加深了矛盾?!?
聽到葛誠的分析,朱高熾沒有松動。
自己就是最大的地主。
最主要的是北平的地主勢力不夠看,準確的說整個北方本地鄉紳勢力不夠看。
這是北方人口稀少導致的。
“洪武二十六年,北平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才十四又二三,浙江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則為一百一十四又三八。”
“重要的是,浙江是本地人,北平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外地遷移來的?!?
“北平有什么地主?哪個地主有資格鬧事?”
聽到朱高熾的數據,葛誠無言以對。
他畢竟是南方來的,習慣了南方鄉紳勢力大的印象,下意識的感到不能輕易得罪。
從這個數據能很好的理解,為何洪武三十年,也就是明年,會發生赫赫有名的南北榜事件。
北方學子明年會在科舉上全部落榜!
這不是孤例。
洪武二十七年,全國布政司按察使司兩司官員大調動,派的官員出自國子監。
在國子監讀書的,大部分是南方讀書人。
換句話說,這些外派各地的官員們,多半來自于南方,而北方鄉紳勢力本就薄弱,又失去了官方的支持,在明朝中前期前不怎么成氣候。
一直要到朱元璋明年下旨,開始施行南北分考,才有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政策。
而現在還沒有發生。
北平的官府,并沒有和地方勢力有深度的融合,現在連官府都毫無還手之力,何況地方上的鄉紳。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