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幾名官員巡視地方鄉間,走訪夏收大事。
地方上的鄉老陪著他們。
“今年的短工不好招,脾氣也大了,要好吃好喝的供著,不然別人還不來,世風日下。”
鄉紳抱怨道。
按察使司僉事高勉眉頭緊皺。
一處鄉紳這么說,處處鄉紳都有這些話,高勉不得不重視了。
有官員笑著說道:“現在北平處處有活計,工錢比以往漲了不少,你們要請短工,工錢當然要跟著漲起來。”
“可土地糧食就這么多,價格又賣不起來,我們老百姓如何有錢升工錢呢。”
幾位鄉紳連連訴苦。
那官員可沒這么容易打發,一針見血的說道:“一日吃三頓,那是江淮地區才有的事情。”
“我們北平現在也有許多人家一日吃三頓了,說明百姓們生活好了。”
“這與自古以來的節儉精神背道而馳,每日吃三頓豈不是比吃兩頓浪費了糧食。”
“現在啊,老百姓們的脾氣大了,生活也開始了浪費,長此以往如何了得。”
“老百姓每日吃兩頓,比每日吃三頓節省了多少糧食,多年來都是吃兩頓,難道非要改變,不改就過不下去不成。”
幾位鄉紳你一言我一言,話里話外滿是抱怨。
“吃三頓當然比吃兩頓要好,我記得在技術報上看到過,以往每日只吃兩頓,人的身體長期處于饑餓狀態,而且以前吃的又少,提供的元氣也不足,所以人的壽命會受到影響。”
“吃三頓飯,而且要吃好,形成了生活習慣,不但不容易讓人生病,還能增加人的壽命,多數人活到七八十歲不是問題。”
“瞎說八道,人活多少歲,那是天定,我看你啊,就是被利益遮了眼睛,忘記了圣賢之道。”
“豈有此理。”那鄉紳生氣。
“自從你去北平開酒樓,你就越來越囂張,銀子不當回事,帶壞了多少鄉親。”
“我這叫加入工業浪潮,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做出貢獻,你這種人就是報紙上說的,會被社會發展淘汰的老頑固。”
“在僉事面前成何體統!”
見兩人吵了起來,另外一位年齡大的老者,拄著拐杖在地面戳了幾下。
兩人這才各自別過了腦袋,誰也不服誰。
高勉憂慮的問向老者。
“有沒有因為缺少短工,導致田畝沒有及時收獲的事情發生?”
“我們這邊暫時沒有,但是聽聞別處有。”
“是哪里?”
高勉準備去看看。
“只是聽說,具體是哪里卻不記得。”老者一臉的憂國憂民之色,卻拿不出地名出來。
老者又指了指剛才吵架的兩位鄉紳,搖頭說道:“自從勞什子工業以來,僉事也看到了,地方上已經不安寧。”
高勉點點頭,沒有再說下去。
任何事物。
只要想找出弊端,一定可以從其余方面解讀出來的。
這叫做事物的兩面性。
什么立場,就會有什么樣的看法。
無論中外都是如此。
對于英國十九二十世紀的專利法。
西方學者有人認為是王室和權貴競爭妥協的產物,也有西方學者認為是英國的進步。
對于那些面對權貴搶奪,放棄發明專利的工匠,有人說這些工匠不懂抗爭精神,不值得同情,責任在工匠自身。
也有人說這些工匠被權貴剝削,被人搶走了他們的勞動成果,責任在權貴。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