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原來這里不叫黃村,這里也不荒蕪,原是一片靠河的農田所在。
金朝重殺,元朝放牧。
良田變牧地,多年來導致植被稀疏,形成大片沙丘荒地,人們就荒村荒村的這么叫。
后來取諧音定名,也就是如今的黃村。
在明代中末期,這里會變成附近集市的集鎮。
現如今。
綠蔭開始多了起來,有了成片成片的樓房,居住在此的人們,七成家中有人在大興總部廠區上班。
道路兩旁種樹,家門口種樹,生孩子種樹……
經過漢人多年的治理和傳統習慣,這片地區又開始恢復了綠色,夏日下的綠蔭,供人們乘涼。
孩子們去學校上學。
別人家的孩子都去上學,自己家的孩子必然吵著要上學。
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絕大部分已經脫離了土地勞作,孩子們又無法進入工廠,也不用去撿薪柴之類的雜活。
那么送去免學費的學校讀書,加上傳統習慣,成為了多數家庭的選擇。
十日一旬,每旬尾放假兩天。
今天不是放假的日子,白天里,這片密集的居住區看不到多少孩子,只看得到流著鼻涕牢牢跟在母親身后的孩童。
老槐樹上知了不停的叫著。
幾名僧人出現在此地。
他們人人背著布袋,穿著單僧褂,腳上踩著草鞋,汗流浹背,行走在日頭下。
敲響了一戶人家的大門。
里面開門的是一位老太太,見到幾名僧人后,臉上露出缺少牙齒的笑容。
“阿彌陀佛。”
“大師們請等等?!?
老太太麻利的轉身,不久,用碗裝了滿滿的蠶豆出來,身后跟著兩名好奇的童子。
幾名僧人拉開自己的布袋口子,靠近老太太。
老太太虔誠的用干癟的枯手,滿臉神圣的抓一把,非常認真的放入每名和尚的布袋中。
五名和尚的布袋,老太太分的很平均。
只有一名年輕的和尚,臉上很不好意思。
老太太笑著告訴年輕的和尚不要拘束。
年老的和尚謝過了老太太的布施,然后去了下一家。
布施的人家中,有名年輕的婦人明顯是第一次見,不知道要她來分食。
也不好意思用手抓,擔心別人嫌臟,跑回家中拿筷子。
隔壁趕來的老婦人笑道:“她是外面來的媳婦,不懂禮數?!?
老和尚微笑沒有說話。
北平猶如漩渦,吸引周邊的一切。
包括朝鮮。
每年的朝鮮使團經過北平,都會在北平逗留一段時間,特別是在返回的時候。
同樣。
北平的名聲已經傳入了朝鮮,甚至有那邊的女子被帶來了,草原上也是如此。
老和尚慈祥的沒有告訴年輕媳婦她哪里做錯了,這些并沒有什么,形式是虛的,而佛在心中。
五名僧人最后在一顆大槐樹下坐下。
從布袋中取出百姓們布施的食物吃了起來。
不一會。
許多的人們趕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