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他向幾位藩王行叔侄禮,齊泰私下里是反對的,但是黃子澄堅持行叔侄禮。 黃子澄的方針很簡單。 孝。 皇太孫守著孝字。 孝就是名。 只要掌握了名,那么就有器。 合起來就是名器。 成為大勢。 朱允炆不知道如何對付叔叔們,但是黃子澄的想法,讓朱允炆樂意接受。 看上去簡單些。 所以這些年來,朱允炆在孝字上下了苦功。 他孝的名聲越傳播開來,整個應天府都知道皇太孫孝順。 放在普通人家。 這么孝順的孫子,老人又如何不愛,更沒有理解打壓,與情與理都說不過去。 畢竟儒家有敬上,也有教幼。 齊泰沒有說話。 他皺著眉頭。 兵部左侍郎齊泰,從他的職業素養上,是無法否認燕王的。 無論是燕王派人在金州平倭寇,還是如今的以彼之道還之彼身。 以彼之道還之彼身。 古人研究出的哲學道理。 在后世孫殿英盜掘慈禧墓之后自辯,說滿清大興文獄,網殺士人,像呂留良、戴名世這樣的人,都被開棺戮尸。 他不過是按照道佛經有言,以彼之道還之彼身,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大漢同胞。 無論他是否真心實意,以彼之道還之彼身的理論,自古在民間廣為流傳。 黃子澄沒有理會齊泰,專門去見了日本使者。 日本使者得知眼前人的身份大為高興。 “那些海盜把我國的百姓,青壯和婦孺運去金州販賣,老人和孩子殺死?!? “據說被運去金州的人,男的都會受閹刑,女的會被發配給無妻之人?!? “請上朝做主啊?!? 日本使者賣力的哭訴。 黃子澄聽到氣憤不已,大聲罵道:“如此之道非人哉?!? 現在的日本還未服氣,所以敢來告狀金州。 在朝鮮之戰時。 大明把日本打服氣了。 在大明已經開關的時候,反而日本擔憂再有本國人去騷擾大明沿海,綜合種種原因考慮,最后施行閉關鎖國。 閉關鎖國本來是清朝的東西。 明朝可沒有鎖國。 而且明朝中后期主動開關,后來全面放開民間貿易,可沒有被誰用槍桿子逼著。 就跟元朝復起的殉葬制度,到了十六世紀,元朝末期的時候,漠南蒙古的史料中還能找到生殉的記錄。 這個制度在明初時有慣性遺留,但是明前期已經廢止。 中華文明早已終止了殉葬制度,很快就會矯正。 到了清朝又復起,然后被中華文明影響,放棄了他們自身漁獵民族的殉葬制度。 最后竟然變成了是清朝結束了中國的殉葬制度的言論。 日本使者看到了希望,日本一直都有關心中國。 無論是宋亡后還是明興。 所以日本使者深知黃子澄目前的地位,能從許多官職中,清晰的判斷出誰最重要。 日本使者在黃子澄面前的恭敬,讓黃子澄很滿意,過了一把上朝的癮。 豈不知。 沒有金州痛擊倭寇的囂張,沒有金州的還擊,此次的日本使者哪里會這么乖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