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最后練子寧苦笑:“燕王又何必自謙呢。” 朱棣暢快的笑了起來。 在應天府這幾個月來,他大半的時間是煩悶的,但也有高興的時候,例如練子寧吃癟。 “那你得去問咱家老大,你來問道于咱,可是問錯了人。”朱棣滿臉得意。 練子寧真的很苦惱。 “我辦了蜂窩煤作坊,想要提高煤炭市場需求,但已經一年了,雖然提升了許多,但比起北平的速度可謂是天壤之別。” “我還讓商人辦了焦炭作坊,同樣沒有達到我心里的預期。” 朱棣也安靜了下來。 他認真的說道:“其實如果不是你的失敗,本王還不知道咱家老大有多厲害。” “其實應天府這一年還是有些變化的,但也的確如你所言,與北平比較起來,各方面都完全無法相提并論,而在百姓精神層面,更是沒有多大的變化。” “反而我觀應天府的百姓,那些加入作坊的工人,臉上不但沒有笑容,反而比以往更加的麻木。” 兩人坐而論道,盲人摸象。 其實他們哪里知道,這才是工業化真正的表象。 農業社會得利的不是百姓。 工業化社會得利的同樣不是百姓。 反而因為利益的瘋狂,為了最大化的效率,只會讓百姓過得更加慘不忍睹。 真正讓百姓享受工業化發展紅利的,是西方工人接連不斷的抗爭,這個過程中誕生的社會理論。 在這個理論下的工人們團結一心,終于贏得了百姓們,可以參加分潤生產盈余的權利。 后世新中國沒有經歷這個過程,而是直接進入這個階段,從農業社會進入社會資源分配模式社會。 至于后期會不會有問題,那是人的問題,而不是模式的問題,只有搞清楚主次才能明白問題所在。 社會福利體系,人文待遇體系,資源教育投入體系,公共資源投入體系等,都是社會資源分配的體現。 而進步的社會是不停發展的,發展就會有變化,有變化就會有矛盾,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問題。 正如先民所言,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從來沒有能躺平還可以維持優勢的社會情況。 包括后世的美國,國內同樣有無數在奮斗的人,這些奮斗的人讓美國保持強大。 而現在。 無論是朱棣還是練子寧,他們都不可能了解更先進模式的原理,因為他們還停留在農業社會,眺望到工業化大門的境界。 如果讓他們主導工業,那么就是近代西方發展的局面,需要兩百年,或者更久才能進入朱高熾引導北平模式。 中國人有抗爭精神,是世界上最有奮斗精神的民族,所以必然會在一百年后,因為工業矛盾的激烈誕生接連不斷的抗爭。 除非這個民族被落后文明徹底征服,開始文明倒退。 在這個抗爭過程中,經歷一百年的發酵和生產力的發展,或者更久的時間,逐漸最終進入到北平模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