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婦人不理會大兒子,她還是不希望兒子去當兵。 是啊。 在生活富裕后,誰又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當兵呢,他們家在軍隊又沒有關系等著繼承,而北平每年都有戰事發生,可不是后世的和平年代。 但是北平不一樣的。 軍人地位的提高,是全方位的,不是空洞的口號。 和后世早期一樣。 當軍是好出路。 晚上。 小兒已經睡著了,婦人才向丈夫抱怨。 劉通笑了笑。 “大學是新事物,并不代表比當兵的出路要好。” 劉通是北平的大文學家。 大學的建設,他是參與過討論的。 所以比起眼前的婦人,下意識的認為讀大學就可以做官,而劉通知道大學的未來規劃和方向。 未來大學的建設,是結合技術司,半工半學的教學形勢。 學生們會學很高深并且枯燥的課程,沒有天賦的孩子跟不上,只有真正的有天賦的孩子,才能達到大學的學習進度要求。 劉通看了那些內容,他認得字,但是合起來一句話都看不懂。 如此高深的教學,他不認為自己的孩子能跟得上。 而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學生會參加各個七級技術人員主導的研發團隊,最終成為七級以上技術人員的徒弟。 這些徒弟們通過各項的考核與他們的論文,出師后才會被定為一二三級不等的技術人員。 等他們有了新的發明或者研究,才會逐漸升級起來。 聽到不是做官,婦人才住嘴了,不過還是擔憂,“當兵不是不好,可是我們家的孩子,又何必去當兵呢,畢竟萬一有個不好。” 劉通默默無言。 他沒有很高的覺悟,但是雖然不支持兒子去當兵,但也不會反對兒子去當兵。 并且當兵的確是條不錯的出路。 兒子是中學畢業生,只要在軍中表現良好,很容易成為武官,以后不論是留在軍中,還是退伍后分配工作,都會有大的前程。 無形的差距已經誕生了。 在北平很多百姓停留在努力工作的見識時,劉通這類的家庭,已經知道如何規劃自己孩子未來的道路。 這就是知識的力量。 而在向上發展的社會,因為無數的機會,導致這些問題并不會突出,只有陷入發展平緩的社會,才會冒出這些問題。 到如果社會發展倒退,這些問題就會變得尖銳起來,成為致命的問題。 第三天。 北平綜合大場。 人山人海。 天還未亮的時候,已經從四面八方涌來了源源不斷的人流。 北平的百姓們。 各地的官員們。 那些抱著好奇心,從遠處提起那趕來,在北平逗留不少時日的鄉紳們、讀書人們。 容納二十萬人的北平綜合大場,所有人都被這個宏大的建筑的規模而震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