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解縉提出了他的觀念。 所謂的游學,不就是府學士子們的游學么。 讀書人可不是閉門讀書。 出門交友也是重要的環節,更有讀書萬卷不如行千里路,古代教育就鼓勵讀書人多出門,從社會中成長,而不是死讀書。 同樣。 新式學校有各種活動,安排學生們出游,了解社會的方方面面。 只是新式學校財大氣粗,學生們由學校來安排,而不是傳統府學,需要學子們自己承擔開銷。 本質上還是生產力的區別。 古代生產力低下,府學承擔不起,到了后世生產力提高,學校承擔得起。 張輔沒有反駁,露出笑容道:“的確融合了府學的教學理念,步步層進。” 古代讀書,自然也是由淺入深,有一套完整的讀書邏輯。 新式學校當然也是如此。 從簡單到復雜,萬變不離其宗。 張輔指出了數理課舉例道:“小學一年級的理數簡單,只需要學習加減,以及圖形。” 禮部尚書呂震順勢翻開小學一年級的課本,正好翻到了三角形的一頁。 上面不光講了三角形的定義,并且指出了出處。 “三角形由先民朱世杰提出。” “在黑暗年代,南北分裂,后來南宋消亡,先民朱世杰游歷南方,與南方的學問家探討學問,留下了諸多寶貴知識,其中不光有三角形之說,更有優化后的日用算法口訣。” 呂震翻開下一章,果然就到了算法口訣。 從二年級的長度單位,到乘除法,除了理論公式,還有發明先民的名諱和事跡。 例如三年級開始的分數初步認知。 “分數是先民春秋時期誕生的,有文字記載,如《左傳》規定了諸侯的都城大小:最大不可超過周文王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可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可超過九分之一。” “秦始皇時代的歷法規定:一年的天數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充分說明了數學的重要性,分數在我天朝很早就出現,并且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 呂震看完后,并不覺得有什么震撼的地方,只是感覺比較嚴整。 府學和縣學也要學數學。 但朱高熾會說道,這是中華文明偉大的成果。 因為小數。 西方在十七世紀才出現。 中華文明的偉大,不是嘴上說說,而是本就是如此,在三百年的愚昧時期前,中華文明在世界上本就是最偉大。 正因為有了豐富的知識儲備,中華古代社會才有了無數的技術發展和問世。 落后不可怕,落后就奮進發展與追趕。 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注定了這個民族不會甘于落后,因為上一代要為下一代打造更好的環境。 但落后不能自卑。 自卑就失去了奮進的精神。 解縉了解了新版的教材,對于新式學校也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才返回文華殿。 此時。 朱高熾正在頭疼。 他在北平制定的人丁計策好像要破產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