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北平的條料運輸成本高,只有湖廣行省四通八達,屬于大明腹地的中間地帶。 鋼鐵行業的產量,隨著鐵道的大修建,每年都在節節上升,無論是出于產能需求,還是運輸需求,湖廣都更為合適。 鐵道通車,水運發達。 輻射整個腹地。 “產能行業的分化,有利于全國經濟的發展。”朱高熾并不是隨意安排的。 大一統國家的好處,讓產能分部經濟循環,能得到最大的釋放,帶來的就是更大的經濟循環圈。 在湖廣建立大明的冶鐵中心,促進陜西冶鐵業,福建冶鐵業,構建大明的工業鋼鐵骨架。 北平的冶鐵行業,朱高熾早就計劃要分割出來,保留密云的鐵礦行業。 高珍內心雖然抗拒,可他面前的是中華重工的創始人,大明的皇太孫。 就算有一萬個不愿意,他也無法拒絕。 這就是朱高熾的威望。 他可以輕易的按照心中的藍圖構建,而下面的人無法反對,換個人可就沒有這么輕易了。 “密云分區的冶鐵行業目前保持不變,由中華重工組織精干的工人隊伍,支援湖廣地區建設冶鐵行業,吸收當地的冶鐵工人,以及擴招新工人,打造出規模達到三十萬冶鐵工人的冶鐵中心。” 湖廣地區在明中期得到開發。 有了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取代了宋朝形成的江蘇熟,天下足的農業格局。 不過朱高熾并不打算大開發湖廣的農業,只會小規模的開發當地的土地。 資源就是一切,包括土地資源。 有了資源,可以解決很多矛盾和問題。 湖廣行省是后世的湖北與湖南,朱高熾不打算拆分,通過對外移民,并且保留腹地土地資源。 留給一百年后的子孫后代,相信那時候的大明,人口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有了湖廣的土地,加上對外的移民,繼續堅持個一百年不成問題。 兩百年的向上發展期。 已經足夠支撐中華文明能達到的高度,奠定了世界格局。 而如果還是發生了無法掌握的意外,朱高熾也無能為力了,至少他已經打造好了根基。 在朱高熾的藍圖中。 腹地湖廣將會是大明工業需要的鋼鐵的供應地,陜西冶鐵行業,則會成為北方對外開拓的鋼鐵供應地,福建冶鐵行業,又成為海外開拓的鋼鐵供應地。 同時陜西行省和福建行省,也成為大明鋼鐵需求額外的補充力量。 天津化肥行業的發展,以及大片井制度下,農業不但得到了增收,還有了更先進效率的農業機器使用。 在糧食大幅度增長的情況下,爛在倉庫里是極大的浪費。 用吃不完的糧食,養活更多的工人。 產能不夠人頭來湊。 當湖廣冶鐵中心的藍圖落成,大明的工業發展瓶頸,會得到大的突破。 修建鐵道的工人,才可以擴張到一百四十萬。 如今不是分配不出來人,而是冶鐵行業的產量跟不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