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可惜人力有所窮,拔苗助長起來的東西,注定了他們少了一些工人精神。 那么大明同樣如此。 工業化發展不是社會意識達到的高度而自然發生,是朱高熾一手推動起來的。 所以同樣的道理。 朱高熾不信任當下的人們,能解決工業化發展過程,在大明即將發生的大問題。 朱元璋不行,朱棣也不行。 他們能延緩這個過程,但是解決不了核心問題,終歸會爆發,爆發的越晚,積蓄的能量越大,造成的破壞越大。 例如大明。 大明晚期早該亡了。 結果拖到最后,亡得太不是時機,造成的破壞太過巨大,給了外族征服的機會。 大明不但可以亡,還能提前亡。 但是大明可以亡,而天下不能亡。 古人很早就提出的族國觀念。 可惜大明亡的太晚,導致天下也亡了,造成了中華文明巨大的悲痛和損失。 新內閣閣員,歷史上的三楊之一,北平當初轟動的三楊問道,楊溥主動說道。 “金州使用了許多閹工,建設的過程中,造成了傷病不是少數,促進了金州醫學的發展?!? “金州醫學經過大量的研究,醫學上有了蓬勃的發展?!? “工業化發展,促進了農機行業的發展,還有化肥、農藥行業的興盛。” “人們的食物更加富有,根據金州大夫們的說法,人們身上的能量大大增加,不光壽命增加,風寒之類的病狀,也不再易的奪走人的性命。” “助產鉗,接生技術的提升和統一標準,可見生產力的發展,帶來的是方方面面的變化?!? “因此北平的人口出生率,達到了驚人的成就?!? 不就是十幾萬新生兒嗎。 楊溥不懂皇太孫殿下為何憂慮,他認為這是好事。 朱高熾笑了笑。 工業化發展的第九個年頭,的確涌現了一批工業化發展道路上的人才。 不過他們仍然具備局限性。 因為他們不如自己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如果北平人口的增長,只是當下的高度,朱高熾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他深知,可怕的是巔峰。 從北平到金州先后發力,然后是大寧,開平,今年開始,陜西,山西兩地也開始大增長。 在中國原本先進的農業技術上,又有了更大的物資基礎,帶來的變化讓人震驚。 北平行省工業化程度深,統計的效率更快。 今年北平行省的出生人口減去死亡人口,自然增長人口超過了十六萬。 要不了兩年,陜西和山西,以及河南,山東都會趕上這個數據。 等發展到南方。 每年自然增加人口三百萬以上,隨著基礎的增加,越往后數字越恐怖。 如果是這樣,朱高熾還能想辦法。 但最怕的是巔峰。 后世第二個十年,戰爭和自然災害,與某動中,人口仍然不可思議的增加了一點九個億。 英國更恐怖。 那個時期的英國,工人階級活得非常艱苦,可巔峰最高達到了百分之十六的人口增長率。 無論是中國還是英國,都有這個巔峰,都在第二個十年。 同樣。 這個巔峰只維持不到十年。 百分之十六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是什么概念? 七千萬人口的大明,一年增長一千一百二十萬的人口,就算只有五年的巔峰期,那也是五千六百萬的增長人口。 多了五千六百萬張嘴。 后世人們常把那些年的貧困歸入政策,其實主要還是人口增長帶來的問題。 不然某計也不會被定為國策。 朱高熾穿越前的祖父,一對夫妻生了九個孩子,農村里同代老人,多是如此。 十一個人的吃穿住行,指望著一家不到十畝的田地,在以農業為主的國家,是多恐怖的概念。 英國有龐大的殖民地供應,而且人口基數畢竟少,增加的人口,終歸只是幾百萬而已,能被輕易被抹平。 中國不一樣。 同樣的發展,印度比中國外部環境更寬松,為何印度不如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因為他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那么大明的人口,等于整個西方人口,沒有任何地區供應的起大明的需求。 殖民地模式,撐不起大明。 只有一個方式。 每戶一百畝以上的土地,堅持到這些孩子的長大,二十年內,需要增加五倍以上的耕地。 而傳統的農作業模式,有無法支持起大片井模式。 機械化農業是唯一的道路。 保證以人為本的制度。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