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后世中國南方的農民,為什么要成為農民工,因為田地無法供應,他們的幸福感自然就降低了。 總之。 朱高熾要達到的以人為本的社會,人均資源分派,讓同時代外國人羨慕的中華文明精神面貌存續下去,即將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他看見了。 和偉人一樣的看見了。 不同的是,偉人是真正的眼界,而朱高熾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見的。 “我大明有十五個不征之國,同為大明的藩國,其中倭國不尊上朝,當施行懲戒,封禁此國,任何國家都不可與倭國貿易。” 朱高熾緩緩說道。 “朝鮮王國,大琉球王國、小琉球王國、安南王國、真臘王國、暹羅王國、占城王國、蘇門答剌王國、西洋王國、爪洼王國、湓亨王國、白花王國、三弗齊王國、渤泥王國,十四國應該開放土地,接受上國派遣百姓移民,并由上國派遣官員治理上國百姓,共同發展,自由貿易,接受文明之光。” 大琉球王國和小琉球王國指的是琉球群島。 琉球群島在明朝時期,并不是一個勢力,而是有三家,分為山南王,中山王,山北王,分別控制琉球群島。 因為獲得大明的冊封,琉球大島的南方先島諸島、北方奄美群島等當地的酋長分別向中山王進貢。 中山王勢力最大,是大琉球王國,其余是小琉球王國。 到了永樂后期,中山王國統一了琉球,成為了一個國家,于是永樂朝以后,只有琉球王國,不存在大小琉球王國。 眾臣驚訝了起來。 皇太孫的胃口真大。 古人不是傻子,包括朱元璋定下不征之國,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生產力的限制,而不是對擴張沒有野心。 從朱棣擴土數千里,大臣們就做好了外擴的準備。 只是沒想到皇太孫殿下的步子會這么大。 “恐怕許多國王會反對,是不是慢慢來?”楊溥小心的提醒道。 朱高熾搖了搖頭。 楊溥這個人歷史上出了名的謹慎,有時就連上朝時也總是低頭循墻而行。 “十四個王國成為我天朝的藩國,是他們的福氣,多年來獲得了無數的好處。” “猶如那中山王國,借助我大明的名頭,威逼利誘的手段,先后收服了宮古島酋長、八重山酋長等。” “沒有只占便宜不付出的道理,中華不當冤大頭,合作共贏,他們愿意的,那么自當是我大明藩國,如不愿意的,就不要擔個藩國的名頭。” 朱高熾強硬的說道。 大明三大船廠的整合,北、中、南三地區,每年下水的船只不可計數,已經和明初有了截然不同的形勢。 北方的大漠已經收復,而帖木兒國又在西亞的戰爭之中。 大明北部、西北部地區軍事壓力減弱,有了更多的力量可以投入東南亞。 除了安南,所有的國家的人都可以清除掉。 只有真正心向中華文明的人,才是可以吸收的,成為真正的大明人,而不是虛情假意,等待時機。 至于海貿,大明本身就是最大的內需國,東南亞的貿易量,并不在朱高熾的眼里。 以大明人的生產力,才可以真正的煥發東南亞的經濟,形成東亞東南亞貿易經濟循環圈。 “內閣要與禮部官員制定個章程,提起開始規劃,最遲明年就要啟動。” 朱高熾吩咐道。 此時。 從廣西送回來的情報,遞交到了朱高熾處。 “什么?” 看著廣西的消息,朱高熾有些傻眼。 與自己知道的情況完全相反。 二弟病情好轉了,這是件好事,讓人松了口氣,可安南是個什么情況,朱高熾猶豫不決。 安南與別的國家不同。 安南的華族是同族。 無論怎么說,在中華最危機的時候,海外同族出人出力出錢,消滅清朝的功勞,海外同族功不可沒。 而中華文明存亡時刻,大量的漢人涌入安南,成為中華文明的避風港,這就是血脈相連的原因。 誠然。 歷史的長河,會讓一切發生變化。 爭吵總是有的,反目成仇也是有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別人的眼中,大家只有同一個身份。 更無法否認。 那是因為中華文明衰敗,不光是國內,國外的華族也在遭受迫害與清洗。 可能某段時間,內外勢力強大的原因,讓人們遺忘了,甚至發生沖突。 可只要遇到正確的時期,把歷史翻出來,大家就能醒悟過來,立刻有團結的底子。 后世的安南之痛,正是因為大量華族遭到殖民者清洗的原因。 在朱高熾心里,安南不會當做外國對待,將會一視同仁的,以人為本制度。 因為這是十五世紀。 安南活躍的華族,來自秦朝遺民……唐朝遺民,宋朝遺民,雙方使用同樣的文字,讀寫同樣的書,采取同樣的制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