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此人祖上為安南上將軍,他自己曾經打敗過占婆國,為安南立下不世之功,后來對于黎季犛把控朝廷不滿,意欲刺殺,結果失敗身亡。” 陳渴真此人,因為帶領軍隊打敗占婆國的入侵,一舉擊殺占婆國國王,加上忠義形象,受到后世安南人民立祠尊崇。 “難怪。” 楊渤沒有生氣,反而笑道:“說明陳渴真此人愛戴手下,所以哪怕他死了,他的手下還要為他賣命。” “唉。” 他的朋友嘆了口氣。 耕讀耕讀。 根基都沒了,還耕什么耕,讀什么讀。 歷史的必然。 科舉興起的時候,世家的最后一搏,導致了唐朝的敗亡,每一次的文明進步,必然伴生著血流成河。 大明的后期,讀書人終于獲得了勝利,皇權限制在了京城。 可惜。 他們迎來的不是新文明,而是黑暗時期,頭上不再是皇權,而是奴隸主,直接扭斷了讀書人的腰桿。 同樣。 楊渤認為自己做的是正確的。 他仿佛想到了什么,氣憤的站了起來,他的好友莫名的看著他。 穿著一身的長衫,楊渤來回踱步。 終于,他定步,回頭望向好友,仿佛看著皇帝。 “你皇權不是靠著武力威逼么,天下卻是我們官員在治理,如此的獨夫,天下豈是怕之。” 大明后期的新文化思想,其中大罵皇帝的言論,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逐步的發展起來。 只是有些人成為了張居正與海瑞,還有些人成為了徐階與張四維。 其實呢。 國家不停的發展,張居正也好,徐階也好,中華文明仍然能強盛,只不過快慢的問題。 猶如英國的殖民擴張。 同樣滿是貪腐和私欲,買官賣官的行為,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紀仍然是舉世皆知。 唯獨怕的是不發展。 當成為了被殖民者,或者被征服者,就會不發展,反而會退步。 那么。 利用外部勢力來打壓國內,想要以此得到自己的利益,帶來的就是更大的災難。 猶如明末。 東林黨和楚黨各黨之爭,導致遼東“將相”不和,內部充滿對抗,甚至到了一定要讓對方打敗仗的地步。 最后一敗涂地,天啟小皇帝無奈放出了太監,結果被太監打敗的東林黨又選擇撂挑子,放任地方糜爛。 同樣。 此時。 朱高熾派出的錦衣衛來到廣西桂林,城中的楊渤穩坐在家,笑呵呵的看著錦衣衛,沒有絲毫的抵抗,乖乖的跟隨去京城。 不過一顆頭顱而已,快哉!快哉! 這種人很好理解。 后世有人寧愿在島國餓死,沒有一個人伸手幫助她,反而遭到周圍人的鄙視,她還是認為島國是世外桃源,仍然不忘記罵幾句自己的國家,并且用最惡毒的詛咒,祝愿核彈消滅自己國家的所有人。 仇恨讓他們喪失了理智。 而所謂的仇恨更是莫名其妙。 就如這楊渤,仍然是堂堂正正的人,大明的正經官員,家里財富豐厚,卻寧愿死也要拉下大明一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