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一個控制不好,帶來的就是雙刃劍。 對于大明工局體系,造成巨大的沖擊,最終破壞社會資源分配模式的根基。 大明工局是大明朝廷對社會資源分配的核心手段。 “張賢才此人,與其父不同,做事不懂進退,力求最大利益,屢次罔顧朝廷的規定,遭到了處罰,不但不改正,反而內心怨憤。” 紀綱解釋道:“如此下來,反倒是越來越不和。” 又說道“齊王府也沒有接受現狀,雖然看起來和其余藩王一樣,實際上借助以往的影響力,與張家形成了合力,獲取了不少的利益。” “臣推測,兗州御史的案件,多半是齊王之手。” “有證據嗎?” 朱高熾問道。 “沒有,臣從心。”紀綱答道。 雖然如此。 朱高熾內心卻已經有八成的肯定是齊王做的。 這位可不是甘于服輸的主。 歷史上建文初年就蠢蠢欲動,與朱棣被逼造反是完全不同的,此人很有主動性,不過被建文帝提前下手,把他貶為了庶人,關押到了京城。 建文對付其他的藩王,都是一拿一個準。 唯獨被朱棣反殺。 可見并不是建文傻,實在是誰能想到朱棣這么能打。 朱棣造反登基后,恢復了齊王的身份和待遇。 齊王不服氣建文,更不會服氣朱棣。 不但加固青州城的城墻,禁止百姓隨意出入,嚴防地方官的查探,還養私兵和刺客,以及江湖方外人士,同樣殺了不少欲告罪的官員。 歷史上李拱、曾名深等欲告發齊王,被齊王以其出禁為由滅口。 不只是如此。 齊王的王宮內,也造了許多軍械,可見其心思。 歷史上永樂朝保持了國內安寧,并不是大家沒有了野心,齊王、二代秦王等等,都很有耐心,國內蠢蠢欲動的勢力同樣不少,只是被朱棣壓下。 今非昔比。 自己父子是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具備了大義,可同樣,利益才是一切,自己以百姓利益為根本的改革,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 無論古今中外,不過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罷了。 齊王府需要錢財,張家需要政治勢力支持,兩者不知道什么巧合,竟然走到了一起。 朱高熾思考。 事情的雙面性,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 以往遺留下的一些問題,說不定可以借助這個機會,一口氣全部解決,免得日后反復,帶來更大的麻煩。 “你盯著張家和齊王府,不要讓他們這段時日捅出新的簍子,還有盡可能的收集齊王府的證據,有證據和沒證據,雖然都可以辦齊王府,可有證據總比沒證據好。” “還有打聽一下,秦王府和楚王府最近在做什么,有沒有和齊王府有牽連,這幾家都是需要警惕的,不要疏忽大意。” 朱高熾交代。 “臣領旨。” 紀綱領命而去。 看著紀綱離去的身影,朱高熾打消了帶著家人出宮的計劃。 以前在北平的時候,自己還帶著家人出府游玩過,自從入京后,除了祭奠活動,自己基本上沒有出過王宮,實在是明朝的歷史啊。 太過詭異。 詭異到讓人覺得在哪里都沒有安全可言。 其實朱高熾更相信經濟好轉后,那些真的專家們的言論。 最早的初期。 清末民初的讀書人們,剛剛睜開眼,從實力和經濟出發,他們能做的不過是學習西方,只能根據西方的說法來研究,雖然打下了根基,可是也有很多說法并不對。 到了后世取得巨大成果后。 不光是經濟上的大進步,也有越來越多學者,有實力和經濟條件反向研究西方,而不再是只聽西方的說法,開始興起質疑西方說法。 所謂的技術。 中國古代早就達到了。 為什么中國古代沒有進入工業革命,除了社會人口陷阱理論,還有中國古代充足的人力,導致沒有機器取代人力的需求。 歷代改進的蒸汽機。 從引入到推廣乃至興盛,花了兩百年的時間,這項現代化發展史最重要的技術發展上,幾乎沒有從科學身上得到過幫助。 完全是因為手工業上的需求,才有了技術上的改進,證明了技術先于科學的例子。 也就是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先有技術再有科學。 正如某馬的好友恩某某說的,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 那么所謂的文藝復興。 十四到十六幾個世紀的文藝復興,也不過是結束了中世紀的黑暗時期而已,并沒有超過東方文明,無論是制度還是文化,以及社會風俗各方面。 西方還在以血緣維持政治關系和地方治理的時候,東方很早就施行了英國后世津津樂道吹噓的他們的文官考試選拔制度。 同樣。 在反抗精神上面,東方文明并不比西方文明差。 至少在辮子精神根植人心以前。 西方的資本家,敢于抗稅殺了他們的國王,成為西方史料中最文明的時刻。 這樣的事,在古代發生了不知多少。 而且古代又和法國不一樣。 就那么一個城。 明代江浙地區的資本家和市民發起的抗稅運動,因為皇帝遠在千里之外,是不可能做到法國那樣的地步,簡而言之,法國古代殺國王比古代殺皇帝簡單多了。 就算如此,古代揭竿而起殺暴君的反抗事跡,史料遠比西方多得多。 簡而言之。 朱高熾并不覺得那些利益遭受損失的群體,會甘愿于退讓,什么都不做。 不給他們機會。 是朱高熾最大的責任。 反而要借助機會,更大可能的維持大明工局體系,釋放國內需求,促進資本外移,而不是只在國內探索利益,與小門小戶爭利。 說穿了。 國內太富裕。 人只會往富裕的地區遷移,普通人如此,商人也如此。 為什么徽商遍天下? 無徽不成商。 因為徽州窮啊。 所以大量的人口外移,如此多的人口支撐,改變了原來的生活模式,自然也就誕生大量的徽商。 資本也是如此,不把資本的視線扭轉到國外,怎么興起大航海。 沒有現實的利益和生產,憑空促進大航海,豈不是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的行為。 為什么古代進入大航海時代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英國。 同樣的道理。 因為那幾個國家窮啊。 窮。 長期的窮就不會有文化,因為生存才是第一。 所以他們要經商,補充自己的需求。 例如英國。 文明不行,哪怕在富裕在輝煌起來,對于自身國家的百姓,仍然以極度的剝削為主,百姓們過得慘不忍睹,放在東方古代早就揭竿而起了。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 英國國內極度的壓迫,帶來了大量的反抗,加上經濟的富裕,最終促進了英國文明的進展,逐漸開始進入現代社會。 自然的道理,不會因為人的變化而變化,擺在那里。 大明現在的發展是顯而易見的。 大明國內的經商環境,在當下的時代不要太好,資本都留在國內,的確讓大明當下的發展一日千里,可隱患就是人們不愿意離開大明,去鳥不拉屎的地方。 這樣下去,恐怕自己一輩子都推動不了大航海。 朱高熾必須使用手段。 改造“環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