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 文華殿。 朱棣坐在上方,朱高熾與大臣們立在下方。 楊士奇歸京。 在南洋呆了數年的楊士奇,中途得過痢疾,靠著北平和金州的醫學,喝著草藥熬了過來。 交趾總體已經穩定,年余沒有了叛亂。 占城都司最近半年也消停了。 交趾到廣西的鐵道已經通車,楊士奇提議修建大明只通老撾的鐵道,并且提出了南洋的隱患,緬甸以及暹羅的不穩。 “只要這條鐵道修通,那么整個南洋都將徹底掌握在朝廷手中。” 楊士奇自信的說道。 與之相對的是楊溥,一臉的苦容。 因為七省總督胡廣的書信,信中也說要修通亦力把里行省到撒馬爾罕地區的鐵道。 鐵道的好處誰都知道。 特別是前些年的時候,太子殿下提出用修建長城的精神修建交趾與廣西的鐵道,經過小十年的時間,終于通車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此許多人認為修建西部鐵道和南洋鐵道沒有問題,關鍵是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朝廷能否下定這個決心。 鐵道工程部的徐寧,如今也已四十余歲,不復當年的年輕。 可是與其他的大掌柜不同,徐寧一直穩坐鐵道工程部第一交椅,這輩子就做了一件事,修鐵道,靠著修鐵道成為了國家重臣。 可謂是前無古人。 徐寧一言不發。 修不修鐵道,他說的不算,別人說的也不算,要看太子殿下的心意。 朱棣也看著長子。 朱高熾沉默的思考。 鐵道當然是要修的,可是以大明目前儲備的國力,以及生產力的高度,修建西部鐵道和南洋鐵道,實在是得不償失的行為。 至少要邁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社會,機器生產機器。 無論是市場需求還是技術,大明都欠缺積累。 機器生產機器,看起來很簡單的一句話,代表的是社會的質的區別,已經不是傳統社會能達到的,需要機器充分代替人力,并且方方面面的技術跟進,已經經濟的大發展。 江淮地區的經濟社會,有很大的短板。 小農經濟太發達了。 簡而言之江淮地區,那些因地制宜出來的大量作坊,因為人們的勤奮,竟然能與工廠分庭抗札,起碼一些行業是如此的,說明那些工廠在生產效率上沒有徹底被釋放。 所以朱高熾想的是國內的問題,而不是國外的問題。 特別是大明當下市場的繁榮,讓第一波試探外部發展的商行們,獲得了部分的資金后,又轉過頭來爭搶國內市場,與朱高熾的目標背道而馳。 簡而言之。 國內太香了。 用什么樣的方式,引導市場誕生需求,迫使資本的腳步走向海外,探索未知的大海。 必須要有利可圖才是長久之策。 例如蒸汽機的大規模運用,就是北平市場的改變,導致出現了蒸汽機的需求,才有了后期的成果。 前些年的社會資源分配手段,從上至下的引導,目前看來已經失敗了。 后世西方的方式,并無法在大明獲得成功。 正如需要結合現實。 大明的國情,與后世西方的英國,兩者的區別巨大,不能按部就班,哪怕是后世中國的環境也不同,所以大明需要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從第一農業強國,走上第一工業強國。 從第一跳到新高度的第一。 朱高熾皺眉。 沒有路可以借鑒,因為后世各國的路都不符合大明的需求。(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