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川東失守-《明末黑太子》
第(1/3)頁
商定當下的轉戰方向之后,兩股義軍便合兵一處,向西南方向急行軍,目的地是川東重鎮大昌。
轉戰四百里之遙,還都是山路,前行著實艱難,但對義軍來說,目前形勢嚴峻,若想反敗為勝,必然要在暴明的薄弱之處有所作為才行。
不過聽說川兵孱弱,好打得很,巴蜀富饒,錢糧充足,只要破城,銀子與女人盡可取之,這才讓將士們牢騷滿腹的消極情緒有所緩解。
四天之后,大軍便抵達了位于大昌東南部的橋頭堡——觀音巖,此地由官軍副將邵仲光領兩千人馬駐守。
然而就像義軍上下聽說的那樣,川兵士氣低落,紀律散漫,在義軍的猛攻之下,稍作抵抗便全線崩潰了,直接將這座水寨拱手相讓。
這讓身后負責追擊的八位總兵官始料不及,沒等他們率軍與當地守軍來個前后夾擊,守軍便已經在賊軍的重拳打擊之下,煙消云散了。
其中也有判斷失誤的原因,賊軍合兵進軍之后,尾隨追擊的官軍也采取了相同的策略。
秦軍的四位總兵官引四千馬卒在前,而楊御藩、牟文綬、唐通、姜名武等領萬余馬步軍隨后。
然而觀音巖的迅速失守讓追擊賊軍的官軍極為震驚,他們還打算在雙方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從背后殺出,繼而重創賊軍。
沒想到賊軍只攻了一次,此地的守軍居然就不想據守,主動放棄營寨,選擇落荒而逃了,簡直令他們感到不可思議。
翌日,賊軍在初戰告捷之后,并未就地修整,反而是趁著士氣正旺,打算圍攻西北方向的軍事重鎮大昌。
但讓羅汝才、張獻忠等人沒想到的是,此地守將張奏凱聽說觀音巖失守,賊軍數萬大軍直撲自己這里,居然嚇得帶著五千守軍放棄城池,跑到山上去避戰了。
這使得義軍不戰而勝,兵不血刃地奪取了大昌,將城內的錢糧搜刮一空,甚至連百姓都懶得屠戮,便帶著大量戰利品從此地撤離。
取代前任巡撫邵捷春的傅宗龍就坐鎮與大昌不足百里之遙的奉節,接到戰報頓時暴怒不已,要立斬這兩個怯戰之將。
旋即命令總兵方國安率本部五千兵馬,力爭迅速奪回被賊軍攻陷的大昌。由于賊軍進兵迅猛,等到方國安率部抵達大昌時,此城早已被兩大都帥所部收復。
傅宗龍也知道方國安所部戰力有限,很可能被賊軍擊敗,但當下必須如此這般,否則等到川東大片地區失守,自己固守奉節便是笑談了。
更何況奉節有瞿塘關作為依托,此處乃至天然屏障,歷來易守難攻,縱使數萬賊軍來犯,只要固守待援,便可令賊軍無可奈何。
由于前任總兵官羅尚文侵占糧餉,導致方國安麾下的人馬長期受制,兵器簡陋,衣著襤褸,盔甲稀少,即便剛剛有所補充,也的確難堪大用。
方國安率部到了大昌之后,對于向西追擊去往開縣方向的賊軍就不那么主動了,馬卒跟步卒一個行進速度,完全是在消極抗命。
傅宗龍此時所能倚仗的就只有由一品誥命夫人、都督同知、太子太保秦良玉所率領的兩萬白桿軍,以及張令所部的人馬了。
在蜀王被錦衣衛帶走之后,蜀王府邸里囤積的所有錢糧也暫時重做軍需物資了。
由于巴蜀只有一個藩王,最近的瑞王朱常浩也在漢中,所以經過數百年的積累,從蜀王府及隸屬于蜀王朱至澍的宅院里的錢糧全部被搬運一空。
清點之后幾乎可以養活整個川中的兵馬了,年已六十六歲高齡的秦良玉便得益于此,在圣旨的特批下,得以將白桿軍擴充到兩萬。
加上秦良玉自行招募的一萬溪峒土兵,總兵力達到三萬。白桿軍也是整個南方地區,唯一一支被朝廷允許大規模擴編的官軍。
在朝廷要求的基礎上增加一萬兵馬,秦良玉認為并無不妥之處,圣旨寫明自己可以將所部的作戰兵力增至兩萬,負責運輸糧草的輔兵另算,這暗示就很明顯了。
從新任泗川巡撫傅宗龍那里領到了三十萬兩餉銀以及五萬石糧草之后,老將軍在自己財力允許的范圍內,將所部兵馬規模擴充到了一個較為可觀的水平。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马县|
北安市|
卢氏县|
肇源县|
白玉县|
轮台县|
鸡西市|
涞水县|
西乌珠穆沁旗|
安康市|
金湖县|
玉环县|
舒兰市|
佛教|
芦山县|
成都市|
射洪县|
阳信县|
汝阳县|
来凤县|
来凤县|
化德县|
苗栗市|
栖霞市|
泰兴市|
锦州市|
岚皋县|
浦东新区|
乌苏市|
斗六市|
武宁县|
桃园市|
浮山县|
云浮市|
遵化市|
洪湖市|
克什克腾旗|
新化县|
彰化县|
苗栗市|
油尖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