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0章:最終談判-《明末黑太子》
第(1/3)頁
從昊菁五十三年,西歷一六九六年開始,張煌言每年都能獲得一個機械化步兵旅的增援。
三年之后,每年增援的規模達到一個裝甲旅、一個機械化步兵旅、一個騎兵旅。
到一七零零年,不算西部總督區原有的十五萬人變成的三十個作戰旅。
張煌言已經從本土獲得了兩個裝甲旅、兩個騎兵旅、五個機步旅,外加兩千架“信天翁”戰斗機和兩百五十架“大力神”轟炸機。
在獲得了如此之多的增援后,換作萬禮或曾英, 便可能要對南邊的辮子大打出手了。
然而足智多謀的張煌言比同門師兄弟更有耐心,這也是某尊師讓他第二次出任總督的原因所在。
昊菁五十八年,也就是西歷一七零一年開始,張煌言每年獲得的增援增加到兩個裝甲旅、兩個騎兵旅以及一堆作戰飛機,再就是草原騎兵也抵達了烏拉爾山以西。
這就是動手之前最明顯的信號了,因為草原騎兵此前多半駐扎在中亞地區,并不會被大量調至烏拉爾山以西。
與關內的重騎兵不用,草原騎兵屬于輕騎兵,裝備也相對落后一些,雖然現在已經全部換裝了左輪步槍,不過每人依舊攜帶弓箭。
一年五個旅,兩年十個旅,五萬人的規模,不算多,也決計算不上少了。
這些草原騎兵在戰時可以長驅直入,襲擾辮子后方。
在戰后,就會變成典型的戰場清道夫了……
辮子的很多武器裝備甚至牲畜與家產,與關內部隊的模式和興趣都完全不兼容,卻剛好很對草原騎兵們的胃口。
昊菁皇帝也就投其所好了,不然每年也得白白養著這些人。
飼養草原騎兵的優點很明顯,這些家伙每年只拿一半的餉銀, 也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裝備資源。
戰前卻能夠迅速集結待命,戰時對補給的要求很低,只要空軍的支援能夠稍微給力一些,這些草原騎兵就能發揮奇效。
那些自家草場里缺礦石的部落,多半都依賴半年放牧加半年訓練的模式,這就等于每年還能賺一筆額外的錢。
昊菁皇帝也很喜歡用這些草原騎兵,由于中亞轄區的面積不小,指望關內騎兵進行巡邏,實在是太費錢了。
在對辮子動手之前,將大量的草原騎兵調至西部戰區,既能給門徒的部隊增加機動部隊的兵力,又能適當地降低戰爭成本。
一七零零年,路易十四與一群歐洲元首再次訪問明帝國,主要目的就是要得知明帝國皇帝何時才能派兵南下進攻清軍的老窩。
龐大的軍費開支已經壓得路易十四快變成羅鍋了,連法國海軍的軍費都一再壓縮,目前降至近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節省下來的錢也不可能真的存進國庫,而是直接用來制造飛機、坦克以及給數十萬法軍官兵開工資。
不光是路易十四抱怨,初次來到明帝國的利奧波德也萬分懇求昊菁皇帝能夠盡快出兵中歐,他實在是撐不住了。
清軍不但占領了整個波立、普魯士、摩拉維亞,還不斷進攻勃蘭登堡、梅克倫堡-什未林、薩克森, 甚至丹麥。
照這種態勢發展下去的話, 用不了五年,巴伐利亞以北地區,也得被清軍占領,那就太可怕了。
昊菁皇帝也不是不打算出兵,只不過在動手之前,先得把如何分蛋糕的事情說清楚,畢竟戰場如商場嘛!
此事不但關乎路易十四,還要牽扯到易卜拉欣,只能協調完三方的利弊得失,才能最終拍板定奪。
清軍對路易十四、利奧波德、索別斯基、查士丁尼等人來說都是敵人,但卻是奧斯曼帝國的朋友。
在消滅這股武裝力量之后,毫無疑問,歐洲各國會聯合起來對付奧斯曼,這是易卜拉欣絕對不愿意看到的情況。
對方相對清軍動手也可以,但易卜拉欣要求實現兩個前提條件。
其一,由明帝國擔保,在消滅清軍之后,歐洲盟軍不會進攻奧斯曼的控制區。
其二,歐洲各國必須承認奧斯曼的控制區,并且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奧斯曼的利益。
這就涉及到各方利益了,尤其是在地圖上如何劃分各自的勢力范圍。
明帝國與奧斯曼的邊界好說,朱慈烺已經與易卜拉欣商定,以南布格河為界。
如此一來,烏克蘭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產糧區就歸大明所有了。
朱慈烺對波立沒興趣,更沒興趣對當地進行扶貧。
第(1/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安市|
虹口区|
开阳县|
化德县|
子长县|
山西省|
建阳市|
丹凤县|
天祝|
绥德县|
师宗县|
西平县|
阳原县|
伊宁县|
阳江市|
庄河市|
桑日县|
莱阳市|
乃东县|
光泽县|
阳山县|
若羌县|
潞西市|
江西省|
虹口区|
聂拉木县|
崇义县|
融水|
雅安市|
东光县|
鹰潭市|
洛扎县|
隆尧县|
长乐市|
青冈县|
湖南省|
黑龙江省|
闽清县|
岳池县|
龙里县|
柳林县|